“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脚踩坚实大地、仰望历史星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严复故居。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长城绵亘分布在我国15个省区市。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1961年,长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作为我国首批申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图为金山岭长城。国家文物局供图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亲自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甘肃嘉峪关关城,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在河北承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深入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宗教工作,强调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踏遍大江南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映照着他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心。
图片2020年4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盛淑彦/摄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于1974年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图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全景。人民图片 丁俊豪/摄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发挥文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4年2月,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6月18日,总书记来到刚刚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特殊历史节点,总书记走进一处处“红色地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汲取着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总书记部署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用革命文化升华全民族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赓续红色血脉,矢志接力奋斗。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福建、江西、重庆、陕西、上海、广东等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增设革命文物处,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得以深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
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
对中华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在北京大学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向澳门大学赠送《永乐大典》重印本……
从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到强调“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总书记要求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世界舞台上,中华文明“高光时刻”频现。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图为围绕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创排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视频截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来源:求是网